Loading...

《得与失》

媒体对艺术展的报道:

《得与失》作品集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的英国馆人口一系列展览中展出。作品的短片被澳大利亚教学中心作为中国教育的题材。

通过对300多名中国女性的访问,这次作品展再一次挑战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眼中独生子女政策下培养的年轻人的生活,并提出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女性影响的全新视觉角度。

继续阅读 ▸

艺术品

油画和其他色素

"金翱文的作品具有里程碑的开创性" – 方德万教授,剑桥大学亚洲中东研究院长

"独生子女政策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要比媒体中所描述的深和远–它完全地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独生子女政策下诞生了一代“小女皇”,享受着前辈所没有的溺爱与娇宠。"

2010艺术展

Art Space 美术馆,梅费尔,伦敦,2010年

"独生子女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倡导每个家庭只能养育一个后代,同时灌输了一定要有只是一个后代才属正常的家庭观念。"

"对于今天中国的年轻女性来说,她们面临了很多的压力,她们要像其他男孩子一样取得事业的成功,还要诞下一个完美健康的宝宝。"

"这个展让观众关注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的中国年轻女性,让了社会理解她们特有的个性和生活观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还未生育的妇女,她们通常在社会和制度压力的下尴尬的生活。”

"诞下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能领取国家奖励的独生子女费。"

独生子女采访

特别感谢这些勇敢向我们分享亲身经验的独生女们。

学术贡献

人类学者格林.哈尔希教授 - 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

人类学者格林.哈尔希教授毛泽东曾经说过“女人撑起半边天”,并在其执政时期,中国女性大量地参予到了劳动工作岗位中,中国女性地位因此被重树了,变得与男性地位更加地平等。在邓小平执政时期的中国,社会重心回到了生产力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中国女性被赋予了为家庭带来一个后代的使命-生下家庭中的独生子(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两个)。

而对于第一批的独生女来说,生养育孩子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尤其是在面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到来所伴随的社会巨变和经济发生展,所有这一切都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年轻女性是有史以来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她们更是在今天经济和政治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代人。

“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中国女性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是会受到传统的生育观念束缚,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养育子女之上?还是她们或许会找到一套全新的方式,将工作与”为人妻“和”为人母”之间做到平衡。更甚者,她们是否会不顾传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这个重要的展览中,或许能找到你的答案。

方德万教授(Hans van de Ven) 方德万教授(Hans van de Ven) - 亚洲中东研究院长;剑桥大学中国现代研究教授

独生子女政策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流行于社会但并无实践经验的一项中国政策。从文化大革命走出的新中国,极力寻求一项新国策,让人口发展与经济开发相协调。在国家权力的毋庸置疑下,新一项的国家政策改变了女人对自我身体的理解,但也同时吞噬了人们的怀疑能力。这正是金翱文这次作品具有开创性的一面。

冯文博士 (Dr. Vanessa L. Fong) - 哈佛教育学院-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研究员

冯文博士 (Dr. Vanessa L. Fong)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城市出生的女性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这一国策的好处.在之前世袭制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社会,父母极少眷顾到女孩儿。但如今,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她们不需要与其他兄弟分享父母的爱与更方面的支持。只孕育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女性走向了工作岗位,加上家庭的全力资助,她们在社会上也拥有了更多机会。她们的母亲早已证明了女孩儿有同等的能力去赡养年老的父母,而独生女现象也从根本改变了社会上的男女不平等观念(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和让城市女儿拥有更多权利)。

玛丽亚.杰士克 博士 (Dr Maria Jaschok)玛丽亚.杰士克 博士 (Dr Maria Jaschok) - 牛津大学国际性别研究中心主任

计划生育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实行着,这是国际上鲜有的,但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生育多个后代被依法保留了下来。“穆斯林中的女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06-10)。

人口学家班尼斯特博士 - 全球人口会议指导和中国人口、就业、劳动力方面有影响力的作家

政府对中国紧张的生育控制给中国女性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她们有更多的自由,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职业、教育和社交活动上。而负面影响是,强制性地只能拥有一个孩子,对许多女性来说是非常沮丧的。即使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但这关于婚姻和生育的国策还是陈守不表。许多家庭都会在孩子结婚和生育问题上向他们施压,让他们结婚和生儿育女。今天,将近百分之百的女性在中国都履行了她们的婚姻和育有一个或多个孩子。

艾华 - 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教授,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讲师

Harriet Evans城市的独生女最大程度地享受父母给予的资源和爱护,这完全改变了父母在对于女儿的家庭,人际交往和两性关系问题上的想法和期许.更随着社会的”个人主义”流行,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有着与她们母亲一代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她们能够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后代,未婚同居和同性恋爱. 然而当今社会普遍流行的价值观还是期待女性应该做个”好妻子”和”好妈妈”.即使很多城市年轻女性不会过多考虑结婚生子但是性别上带来的压力依然主导她们的人生决定.

虽然部分农村女性也享受到了控制生育的益处,但浓厚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仍使许多农村妇女不像城市女性那样,能够逃脱计划生育对身体的束缚,她们还在承担着计划生育下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地区,做为一个女人就必须承受家庭和生养的压力-有时甚者是对胎儿性别选择后的堕胎-如果没有生下男孩就意味着没有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就不配拥有任何地位与尊严.关于那些为了逃避家庭和生育压力的农村妇女进城打工的研究调查依然在进行.而在农村,过多的年轻适龄男青年也不足以成为吸引进城打工女孩返乡的动力-这是在计划生育下所出现的男女出生率不平等现象所导致的. 在经济腾飞和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今日,独生子女政策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惑和斗争。